关闭→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阅读 > 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

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

时间:2024-09-09 20:40:31
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

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

孔孟老庄说的分别是“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庄子”。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,千百年来,可谓是桃李满天下,可是,后来不少人对“孔孟老庄”产生了许多误解,一起来看看吧!

 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1

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器物制度而是理念

要说清楚什么是哲学,先要从文化是什么开始说起。“文化”两个字是中国人喜欢讲的,一聊起来就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。但到底什么是文化,我想很多人未必清楚。

文化首先异于自然。比如说,你在海边散步,捡到了贝壳,你说这个海真好,长贝壳,别人觉得很正常;如果你捡到的是手表,你说这个海真好,长手表,这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。海边有手表,肯定是有人来过了。文化的文是什么意思?在古代,两条直线交错就是文。你到一片森林,也许它已有几千甚至几万年的历史,但绝对不会有两棵树因为时间久了就自动变成一张桌子。只有人来了后才会有这样的交错,也只有人类才会把树木变成桌子,因此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。

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传统。一群人在一起一段时间,自然会留下群体的印记,很多时候就会形成传统。此外,文化是人创造的,人有生老病死,所以文化也有兴盛衰亡。对于今天来说,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文化如何兴盛,又如何衰亡。

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:器物、制度和理念,三者缺一不可,否则谈不上文化的繁荣。第一个层次是器物,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持,包括科技发展、经济繁荣等。第二个层次是制度,是指从风俗习惯到法律、政治制度的各种规范。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要有法律和社会规范,否则就无法维持运作。但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社会制度,是否就谈得上社会健康、文化繁荣呢?未必。因为缺乏第三个层次—理念。在一些人看来,人生不过5个字“重复而乏味”,于是生活得索然无味了。所以,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器物,不是制度,而是理念。理念包括文学、艺术、宗教和哲学,核心就是哲学。哲学是用纯粹的概念来阐释世界,不受任何具体的时空条件,或者与具体文化相关的素材所影响。

人活在世界上常常会问,活着有什么意义,这就是哲学的问题。什么是意义?“意义”就是理解的可能性。说一句话有没有意义,要看别人能不能理解;不能理解,这句话就没有意义。同样一句话,在不同语境中,意义是不一样的。一个朋友失业了,你问他你好吗,是问找到工作没有;一个朋友生病了,你问他你好吗,是问病好了没有;而有的时候问你好吗,说这话的人心里可能是希望你不好。因此,如何准确理解世界、理解人类,需要哲学的指引。

古希腊有个研究自然的哲学家名叫泰利斯,他经常抬头观察天象。有一天他走着走着,摔进了水井。跟在后面的女仆笑着说:“你连地上都没搞清楚,还看什么天上呢?”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,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,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。于是,他发出感慨:“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,而是城内的居民。”所谓的朋友,在希腊文中代表着愿意接近的对象。苏格拉底把接近的对象转向居民或老百姓,表示他开始注意到人生哲学。

儒家整个思想就是真诚两个字

接下来,我想说一说哲学的理念是什么。归纳起来有三点。

第一个是澄清概念,念哲学系第一课老师就教我们要澄清概念,每个词、每个字,教授都会问你是什么意思。在我看来,人间所有的烦恼一半以上来自于我们用的词和我们的理解有落差。两个人吵架,最后冷静下来往往发现,你讲的不是这个意思,我讲的不是那个意思。把哲学学好之后,很少会跟人吵架。先坐下来说清楚,最后发现道不同不相为谋,再见!孔子和老子的道,是不是一样呢?只看字面,会觉得这两个人不一样,实际上研究之后就发现,没有什么不一样,重点在于各自后面的发展有不同趋势。

第二个是设定判准。当你说这叫做善、美、真,标准何在,谁定的?为什么这么定?哲学很多时候就是在研究这个标准问题。

最难的是第三个,即建构系统。凡是大哲学家,都有个“2+1”系统,“2”是人类和自然界,“1”是非人类也非自然界。为什么需要“1”呢?自然界和人类有一个特色,不断变化,最后会消失。凡有开始之物,最后一定会消失,这时候你要问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,人生的意义何在,就需要“2+1”的“1”才可以回答。所有的哲学都是这个结构。

在这里,我举一下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例子。我们读到笛卡尔的时候,就像常年在海上航海的人突然发现陆地一样。因为从笛卡尔开始,真理开始用理性思考了。笛卡尔有句名言:我思故我在。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通常有两种误解,一种认为是因果关系,因为我思考,所以我存在,别人没有思考就不存在吗?第二个则解读为,我思考了很久,最后发现我存在了。其实,这两个都是误解。笛卡尔所说的“故”不是我们了解的因此,在这里是一个直接的作用,是一个意识的直接肯定,应该说我思等于我在。他没有推论,也没有因果。再往下一步说,就是“我等于思”,即我就是我的思想。不过,光靠这句话笛卡尔还不足以成为大哲学家。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哲学家,是因为讲了另外一句话:我在故上帝在。所以说,如果没有“2+1”的“1”,就不能解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。

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,但是为什么对于哲学一直觉得很陌生?原因就在于,很多人知其然,但是不知其所以然。比如,为什么会出现儒家、道家?在我看来,主要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。当时是一个乱世,乱世有一个特色—价值上的虚无主义,你根本不知道谁好谁坏。春秋末期就是这个情况,善恶不分,一般人活着没有理由做好事,整个世界很容易瓦解。是谁发现这个问题的呢?孔子。孔子的思想从哪里入手呢?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一件事,就是对自己负责,过好这一生。

为了让社会行善避恶,中西方给出了各种答案,其中包括社会规范、信仰宗教、诉诸良知。社会规范是你必须遵守的.,但很多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,就会逃避规范的约束。信仰宗教,但是世上有各种宗教信仰,这些宗教信仰又都不一样,西方历史上一半以上的战争都与宗教有关。如果前两者都无法奏效,就只剩下一条路,那就是诉诸良知。

儒家整个的'思想就是真诚两个字。良知是普遍的,一个人真诚的时候,良知是可以有自我要求的。比如,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,不真诚的人会想:我要上班,我要上学,而且到处都会有人受伤,所以我管不了。那么,什么叫真诚呢?有人受伤了,你就会想,他也是别人的兄弟姐妹,我的兄弟姐妹受伤了我会不关心吗?我的孩子受伤我会不关心吗?所以,在我看来,儒家的思想就是真诚。从以前被动遵守规范,到主动遵守规范,儒家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付价值上出现的虚无主义。让所有人都开始真诚,由内而发,这个世界就走向有序了。

 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2

儒家的快乐在于把握了人生的尊严

关于儒家,今人也有不少误读。

人性本善曾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,因而列《三字经》之首。但无论是孔子和孟子都没有说过人性本善,其实那是朱熹说的。

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他说一个人一生都必须小心这三件事情。孟子也曾经说过,一个人如果吃饱了、穿暖了,生活很悠哉而没有受到教育,就离禽兽不远了。

可见,孔孟对人性里恶的一面是有所注意的。其实,孔孟真实的理念应该是人性向善,即向往、并往善的方向努力。

那么,什么是善呢?儒家所谓的善,是“我与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”。西方哲学曾经一度把个体抬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,但个性膨胀的结果就是自我和他人巨大的矛盾冲突,因而才有“他人即地狱”的感慨。相反,儒家哲学非常强调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互动,这就是双方的适当关系。适当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有好心做好事,而是根据自己的智慧去判断。

比如,有朋友向你借枪,承诺后发现朋友有抑郁症,从履行诺言的角度来说,必须要借枪,但从理性判断的角度来说,肯定不能出借。因此,在建立双方适当关系的角度上,理性把握是非常重要的。

学习儒家之后,我们能够更好地跟别人相处。孔子下朝回家,得知家里马厩失火,他就问了一句:有人受伤吗?那个时代,奴仆的命是不值钱的,马却很贵重,是重要的财产,但孔子问有人受伤吗?这就是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,大家都是人。

关于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孔子是说学习并经常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?如果他真这么说,那就缺乏同理心了。老实讲,复习是枯燥而痛苦的事,怎么可能快乐?孔子说的“时”,在我看来并不是“时常”的意思。“学而时习之”的“时”,有“适当的时候”的意思。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:你学了之后,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,是一件快乐的事。学有所用,怀才遇时,是一件快乐的事。所以,朱熹可以说是挡在我们和孔孟之间的“障碍”。

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:儒家快乐吗?我们知道西方哲学重视个性,却不知道我们儒家也是讲个性的。哪有天天讲道德而不讲个性的呢?你只会听话,那不叫道德,那仅仅叫听话而已。儒家也强调一个人是一个主体,不能替代。深入了解儒家之后,你会发现儒家的快乐是来自真诚、内在的坦荡,外在的一切可有可无、可多可少。儒家的快乐在于把握了人生的尊严。人生会面临不同选择,在一刹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,那一刻就是永恒。

最大的挑战是恢复原始的孔孟

再来看道家。道家讲“道法自然”,是叫我们去亲近大自然吗?不是。《老子》里“自然”出现过5次,没有一次是指“大自然”。他用“自然”这两个字是最原始的组合,“自”就是“自己”,“然”就是“样子”,“自然”就是自己的样子。万物保持自己的样子,里面就有道;道无处不在,万物可多可少、可有可无,道不受影响。

儒家讲的是人的世界,仍有人的压力,而道家的眼界更加宽广,它看的是整体,认为不要把人看得太重要了。故老子有三点主张:第一是“慈”,万物有生命,对万物都要慈悲;第二是“水”,上善若水,以柔弱胜刚强;第三是“安”,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要安心接受,因为无论如何它都会发生。

在道家看来,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。道是什么?道就是万物变化万端之后,仍然存在的东西。道在哪里?庄子说:在蚂蚁里,在杂草中,在瓦片中,在厕所里。蚂蚁是动物,杂草是植物,瓦片是矿物,厕所是废物,可见道是无所不在的,可见道家的眼界之宽,已经超越了人的世界。当你理解了道,你就不再担心、烦恼于世事变迁,因为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,只有放入大海里才不会干涸。

也许有人会问,道家哲学是消极避世吗?我的回答是:不是,道家的“虚”不是空空的意思,而是单纯的意思。单纯就是一次只有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使得我的生命可以集中一个明确的方向。如果你同时有很多东西需要实现,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,到最后一片茫然。

道家还有一个重要理念是“外化而内不化”。什么意思呢?庄子认为你活在社会上,就要和社会同化,它怎么变,你就怎么变,你与别人不同,还说别人不对,那是错误的。道家的最高境界是“有内无外”,同时它又主张要和别人同化,“外化而内不化”,就是外表可以随别人变化,但内心不受任何干扰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内心不受干扰,而不是外表的放浪形骸。真正的道家,就是外面披着粗布衣,怀里揣着美玉。

很多人去国外旅游一定要到网上晒一晒,希望大家多点几个赞。其实,那是别人的意见。我学了道家之后,从来不旅游,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上课。上完课我就不想做任何事,尤其是不想旅游。道无所不在,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美的话,到处都美,所有的万物无一不美,并不是说一定要到什么地方、看到什么人才觉得眼前一亮。

中国的儒家、道家哲学很伟大,他们对人生的各种建议值得大家参考。我在多个场合都说过,现在中国人如果学会儒家道家,等于打通任督二脉了。但我们也要注意,实际上儒家有两套,孔孟是一套,董仲舒之后是一套。从董仲舒之后,儒家是被利用的,变成了吃人的礼教。真正的儒家绝对没有“大义灭亲”这样的话。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,就是要恢复原始的孔孟。总结一下,人生如果没有哲学,就是盲目的,可能过一辈子都没有想清楚人为什么要活着,但如果哲学脱离人生就是空洞的,光是辩论、讨论,没有和人结合也不行。归纳起来,哲学对人生有三点好处,第一点是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智慧。智慧有两个特点,一个是完整性,一个是根本性。第二,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真理,发现真相。第三点是要让我们去体验价值。所以,重要的是通过哲学的途径,去体验我们的生命,体验我们的价值,过好我们的人生。

《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